传统聚落保护利用规划与设计微专业
2025 年招生简章
一、微专业简介
传统聚落保护利用规划与设计微专业设立是对国家文化遗产保护、乡村振兴战略、数字化赋能的系统性响应,构建该微专业是对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相互作用的综合回应。传统聚落是农耕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,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非遗。但在城镇化进程中,传统聚落面临风貌侵蚀、文化传承断层等困境,急需培养跨学科、能运用多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。
本微专业兼具理工技术与人文遗产保护属性,融合科学实践与文化传承理念。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(城乡规划,全省专业综合评价B +级,排名 1/11),联合甲级规划设计院共建,采用“高校导师+企业工程师”双轨教学,形成“理论—技术—实战”一体化培养模式。
基于“传统保护理论与智能技术实践”双轨体系,旨在满足边疆聚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。该微专业融合地理信息系统(GIS)空间分析、建筑信息模型(BIM)建模等智能技术,构建一个从诊断、活化至运维的完整教育培养体系。依托规划院丰富的案例库、实践工作坊等,致力于培养学生在聚落价值辨识、智能监测、数字活化设计与智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。
学生通过传统聚落保护利用规划与设计微专业的精准系统学习,掌握四个方面的能力:一是聚落作为“活态遗产”的物质、非物质双重属性的多维认知能力;二是从历史研究到空间设计的全链条工作方法的技术整合能力;三是平衡政府、居民、开发商等多方诉求的沟通协调能力;四是具备借鉴国际经典案例在本地化应用的国际化视野。
本微专业之核心特色体现在其对传统专业界限的突破,以全链条能力培养为重心,整合建筑学、文化遗产保护与空间信息技术等跨学科体系,重点培育具备传统聚落发展诊断、活化及运维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
二、培养目标
紧密围绕国家文化遗产保护、乡村振兴战略、数字化赋能发展趋势,旨在培养懂聚落保护(空间/社会/文化)、精传统聚落更新设计(建筑/规划/风貌)、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(环境/文化/价值)、熟传统聚落管理与保护利用(管理/利用/运营),拥有“价值辨识—技术保护—活化设计—智慧管理”全链条能力,能胜任传统聚落保护规划、数字化建模、跨境保护项目、文旅活化运营等工作的复合型、创新型专门人才。
1. 知识目标。掌握传统聚落保护的基本理论,熟悉传统聚落保护利用规划与设计方法,并了解传统保护理论与智能技术实践”双轨体系,掌握地理信息系统(GIS)空间分析、建筑信息模型(BIM)建模等智能技术,构建一个从诊断、活化至运维的完整教育培养体系,熟悉国家和地方关于传统聚落保护的政策法规,确保边疆聚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。
2. 能力目标。能够根据传统聚落保护与利用具备项目分析能力、保护利用与规划设计能力、智能技术分析及建模能力、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能力、实践操作能力。
3. 素质目标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;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;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;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。了解传统聚落中建筑遗产、民俗文化、历史文化,能够将文化元素融入传统聚落保护与利用项目中。
4. 发展目标。培养学生在传统聚落保护与利用等相关领域从事规划、设计、管理等工作,具备晋升为中高层管理者的潜力。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,将国际先进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,提升传统聚落保护与利用项目的国际化水平。
三、课程设置
围绕传统聚落保护利用规划与设计相关知识体系需要与发展前沿,充分考虑理论知识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拓展,共设置课程6门(16学分),包括传统聚落与文化遗产、建成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社区营造、建成环境更新、专题:数字技术空间分析与智慧管理、实训:传统聚落可持续更新设计与运维实践。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。
序号
|
课程 代码
|
课程名称
|
课程属性
|
学分
|
课内学时 |
考核 方式
|
开课 学期
|
合计 |
理论 |
实验 |
实践 |
1 |
270209V |
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社区营造 |
必修 |
2 |
256
|
128
|
0
|
128
|
考查 |
第一 学期
|
2 |
270210V |
建成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 |
必修 |
2 |
考查 |
3 |
270211V |
传统聚落与文化遗产 |
必修 |
2 |
考查 |
第二 学期
|
4 |
270212V |
建成环境更新 |
必修 |
2 |
考查 |
5 |
270413V |
数字技术空间分析与智慧管理 |
必修 |
4 |
考查 |
6 |
270414V |
传统聚落可持续更新设计与运维实践 |
必修 |
4 |
考查 |
第三 学期 |
四、教学安排
单独编班组织教学,利用正常学期晚上、周末授课。理论授课
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主,实践教学以线下项目实践及相关交流活动为主。
五、成绩、学制及证书
(一)成绩
微专业课程成绩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管理,以“微专业”属性显示在成绩单上,不纳入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。
(二)学制
1学年。
(三)证书
学生在主修专业毕(结)业前修满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学分,学校颁发传统聚落保护利用规划与设计微专业证书。未达到微专业培养方案学分要求的,发放微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单。
六、招生对象及计划
(一)招生对象
建筑类专业3-4年级学生。
(二)招生计划
每届招生18-24人,其中,城乡规划专业12-16人,建筑学专业6-8人。
七、报名办法及选拔方式
(一)报名办法
学生按照学校要求统一报名。
(二)选拔方式
学院组织已报名学生根据成人视频
微专业招生管理办法进行考核,本着公平公正、择优录取原则,依据 院考核结果确定拟录取名单,并通过学院官网方式公示;公示无异议后,报学校备案。
八、联系方式
成人视频
:0871——65916871